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已成为百姓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主要交通工具。带来便利的同时,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入梯上楼”等问题日益凸显。近期,我市相关执法部门联合属地、街道、社区进行了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专项整治,让小区环境变得更好的同时,也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了。
红谷滩区沙井安居小区电动车棚(资料图)
西湖区桃欣嘉苑B区电动车集中充电棚内车辆停放有序(资料图)
这些小区是如何治理的?如何为居民解决电动车充电难题,让“飞线”充电不再“死灰复燃”?日前,记者前往多个小区实地走访,聆听居民心声,探访现场整治效果,并就相关问题采访专家,听取意见建议,了解执法部门相关举措。
建造智能充电棚 满足居民“硬需求”
“以前看到别的地方为给电动自行车充电私自拉线导致火灾的新闻我就担心,因为我们这里以前也是‘飞线’充电,不仅不美观,还很危险。现在好了,新车棚宽敞,电动自行车可随时充电,方便又安全!”7月20日一大早,青山湖区京东镇联胜世家北区5栋2单元居民秦金龙骑着电动自行车买菜回来,把车停进自家楼下不远处新建的电动自行车棚,然后手机扫码付费充上电后便走出车棚回家。“自从安装了智能充电车棚,停车和充电都很方便。扫码充电,价格实惠,充电完成后还会自动断电,又省心又安全。”秦金龙说。
联胜世家北区智能充电车棚方便居民就近充电
秦金龙所住的联胜世家北区是京东镇联胜村新建的安置小区。随着住户的增多,小区内电动自行车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车辆乱停乱放、楼道充电、高空飞线、电动自行车进电梯等问题日益突出。“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是居民的‘硬需求’,我们必须用安全的办法解决。新建车棚是解决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难的最有效办法,但还要综合考虑方便居民、安全用电等因素。”联胜村干部秦宇民告诉记者。
为尽快拿出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难题,联胜村干部积极走访村民,深入摸排小区车辆情况,听取村民改建意见建议。同时,村委会多次协调物业公司就电动自行车棚安装位置、相关管理等问题进行商讨。
最终,联胜村确定在居民楼周边和闲置空地上新建开放式充电车棚。
7月初,该小区新车棚和充电设备搭建完成。新建的车棚分散布设在各栋居民楼前后,可同时容纳几百辆电动自行车,很好地解决了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问题。车棚内每一个便民智慧充电桩上方都有详细的操作流程图,居民扫码、付款后便能开始给爱车充电。车棚顶上的蓝色不锈钢棚牢固又防水,能有效保护电动自行车在安全的情况下充电。在社区的指导下,小区居民电动自行车全部按规定统一停放。如今的联胜世家北区,电动自行车停放有序,“飞线”充电现象不复存在,居民安全感满满。
加装充电设备 回应群众“高呼声”
“在这里工作多年,看着小区由新变旧、再由旧变新,如今新修建了电动自行车停车棚,还有了充电桩,再也不用从办公室窗户拉线出来充电了。”7月21日下午2时左右,在青云谱区徐家坊街道南关口社区江西省化学工业设计院小区宿舍楼4栋南面,该设计院职工张诚正把一辆蓝色电动自行车停进新建的车棚里,插上充电线后,他拿起手机对着充电桩上的二维码“扫一扫”,支付一元钱,“滴”的一声后,设备上显示“正在充电”。“这个充电又快又便宜,一元钱可以充电4个小时,完全能让电动自行车‘满电复活’。”张诚风趣地说。
南关口社区省轻工业设计院小区停车棚里,居民正在给电动车充电
南关口社区所管辖的省化学工业设计院小区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共有8栋宿舍楼、住户600人,是个典型的老旧小区,小区各项基础设施都较为落后。今年,依托文明创建、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省化学工业设计院小区拆除了一些废弃花坛和违章搭建的雨棚、车棚,在楼栋间“见缝插针”,规划了7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棚。记者注意到,长10米左右的蓝灰色停车棚内,间隔有序地安装了10个充电设备,每个充电设备上设有两个插线口,可以同时允许20辆电动自行车充电蓄能。
在南关口社区省轻工业设计院小区,家住4栋3单元201的居民黎芳正在将自家的“小毛驴”连接3栋北面的停车棚充电桩准备充电。“我们家附近的充电棚已搭建好了,但是充电设备尚未安装,我只能就近推到这边来充电了。”黎芳说,“期待充电桩加紧建成完工,这样在家楼下就可以充电啦,省时省力更方便。”
近年来,市民群众对文明充电越来越认可,对在小区内安装充电设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今年5月,在充分听取了社区居民和施工单位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我们在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场地来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目前我们已建成2处,其余5处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建设,预计全部建成后可容纳150辆电动自行车同时充电。”南关口社区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改造后,拉线充电的现象在我们小区基本消失,环境更加整洁了,安全隐患也减少了,社区管理起来也方便多了。”
疏堵结合治理 破解充电“大难题”
相比部分老旧小区,南昌高新区龙江社区的充电设施布设算是比较合理、完善的,既有地面停车充电棚,也有地下充电桩。
据了解,龙江社区管辖龙江花园和水科所宿舍,是一个由省农业厅集资房、江铃集团商建房和职工宿舍楼构成的混合型小区。近两年,社区在原有路面电动自行车充电棚的基础上,新增了2层地下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新增电动自行车棚后,社区现可满足1000余辆电动自行车同时充电。然而,即使如此,仍有少数低楼层住户将电线从自家窗口拉到地面给电动自行车充电。
7月18日上午,记者看到该社区10栋1单元3楼住户,从自家窗台接出电线扯到一楼,给电动自行车充电。充电插排和电动自行车插头相连处没有做任何保护措施,而就在这栋楼旁边,就是小区集中充电的车棚。“小区设有集中充电棚,有个别低楼层居民从家里把电线‘飞’到楼下给电动自行车充电,这种危险行为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非常影响市容市貌。”该小区物业管理员朱义秀说,“我们经常劝阻这些随意扯线的居民,但总有个别人不听劝阻。”“有的居民不愿意去统一停车点充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充电点离家远;二是感觉接自家的电,费用更便宜。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宣传和巡查力度,全力消除安全隐患。”龙江社区党支部书记介绍道。
同时,为进一步杜绝电动自行车搭乘电梯上楼入户,消除室内、楼道乱充电的现象,龙江社区积极利用网格议事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治理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的乱象。在龙江花园高层50座电梯里面安装梯控,对电梯区域内电动自行车进行识别干预,让电梯“拒载”电动自行车,让居民住得更安全、更舒心。
在强调禁止“飞线”的同时,龙江社区也在不断改造小区车棚,安排专人负责管理车棚。“为进一步满足3栋、7栋居民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的需求,社区将运用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征得居民同意后,拟在3栋、7栋共新增2个电动自行车棚,做到‘一楼一棚’全覆盖。”龙江社区党支部书记向记者坦言,针对小区居民“飞线”充电现象,社区做了很多整治和防范工作,但他们没有执法权,要想让居民们不私拉乱接,恐怕还需要花更多时间,做更多努力。
“针对‘飞线’充电现象,现在更多的是开展劝导。”走访中,南昌市消防救援支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区电线私拉乱接、“飞线”充电等主要是由于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加之小区管理上有缺失等诸多原因导致。近年来,我市消防部门多次会同所属社区及街道办深入小区开展安全宣传、警示教育及劝导工作,但以上乱象仍时有发生。
“无物业小区和老旧小区的乱象治理,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据南昌市消防救援支队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市消防救援支队将联合公安、住建、城管等单位,大力开展“飞线”充电、“堵塞消防通道”及“占用公共区域”等专项整治,督促当地街道办落实属地责任,及时排除居民身边的安全隐患。同时,将以无物业小区和老旧小区的联合整治推动整个辖区的乱象治理,并以此形成常态化管理,坚决根除“不安全”“不美观”“不文明”的城市乱象,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